到田間地頭探尋富民之策
2017-03-18
《南通日報》3月16日A4版刊登了市委書記陳曉東的署名文章《到田間地頭探尋富民之策》,講述了在深入開展“走幫服”過程中的所見所聞、所感所悟。本報今日全文轉載,以饗讀者。 農民增收問題一直是我日夜牽掛的頭等大事,農民增收離不開土地,當前,南通市委、市政府大力推進的高標準農田建設,為我們推進農民增收找到了突破口。但如何組織好高標準農田建設?如何讓高標準農田最大化發揮效益?如何讓農民獲得實實在在的收入?帶著這些問題,我走村到戶看實情、聽想法、找對策。 城北街道平園池村由我掛鉤聯系,這是一個純農業村。驅車20多分鐘,我駛入了平坦的鄉村道路,視野里出現一片花卉苗木。在“如皋市集草莊盆景農場”,看到一名老漢正在修剪枝葉,我停下車來。得知我的來意,老漢熱情地向我介紹起農場情況。他告訴我,這個農場是在村里推進土地流轉后建成的,主要栽種珍貴苗木、培育花卉盆景,村里像這樣的農場還有8家。在老漢的指引下,我連續走訪了凱松家庭農場、冬生家庭農場、新宏家庭農場等。幾位農場主告訴我,他們投資規模種植的信心主要來自高標準農田建設,凱松、集草莊、新宏、冬生等分別承包土地366.79畝、201.63畝、198.83畝、150.62畝,目前經營態勢都很好,其中凱松家庭農場去年收糧超35萬公斤,銷售達100余萬元,同時還為村民提供用工崗位,村民收入一起“水漲船高”了。 走訪中,我了解到,平園池村從2014年就開始實施了省農業綜合開發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,目前土地流轉、“全托管”面積近4000畝,現有農民專業合作社6家、家庭農場9家、種植大戶15家,2016年村營收入達151.32萬元,農民可支配收入達21685元、高出如皋全市34.4%。平園池村高標準農田建設之所以收到較好成效,主要有四點做法:一是優化經營方式。針對農場主等規模較大的投資主體,村集體采取了統一流轉、統一發包、統一兌現的方式對外承包土地;對種養大戶等規模較小的投資主體,則采取了對外承包與“全托管”相結合的方式,從而最大化提高了土地出租率。二是優選投資主體。平園池村采取了招商引資和本地培育相結合策略,主動與花木大世界等平臺對接合作,立足本地實際,精心篩選確定了優質投資對象。三是緊貼市場需求。農場主種植的花卉苗木、優質果蔬等產品,既符合如皋長壽之鄉、花木之鄉的產業特色,又緊貼了上海菜籃子的市場需求。四是搭建富民平臺。平園池村成立了惠農勞務專業合作社,近100名村民常態化在農場務工,在土地出租收入上又增加了工資收入,切實讓農民共享了高標準農田建設紅利。 平園池村的四點經驗,給了我很好的啟發。走訪結束后,我繼續進行了深入思考,從整個如皋來看,要讓高標準農田建設紅利最大化釋放,必須抓住四個關鍵:一是在農田建設上,要大力整合多個部門項目資金,積極導入社會優質資本,建立“多個龍頭進水、一個池子蓄水、一個龍頭出水”的整合機制,確保按照每畝不低于2500元的投入標準建設高標準農田。二是在發揮效益上,要大力推進適度規模經營,加快土地流轉步伐,引導在外能人返鄉從事農業生產,鼓勵農業龍頭企業建設農產品基地,扶持鎮農業服務中心試水經營,真正引進有實力、有信譽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,讓建成的高標準農田最大化發揮效益。三是在市場對接上,要立足于對接服務上海大方向,充分發揮長壽之鄉特色優勢,將更多經營主體納入“蘇?皋長壽”品牌農產品基地,引導農場主抱團闖市場,提高產品市場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。四是在富民增收上,要推廣平園池村成立勞務合作社的做法,精準對接經營主體用工需求與農民投工投勞需求,促進本地農民務工增收,切實讓老百姓有實實在在的獲得感。 通過走訪,既讓我在田野里找到了富民之策,更讓我深深地認識到,“走幫服”不僅可以發現解決個性問題,更為我們研究解決共性問題開辟了新路徑。(市委書記 陳曉東) |